真功夫被告了!被索賠2.1億元!
近日,李小龍的女兒把知名中式連鎖快餐品牌“真功夫”告上法庭,因其未獲授權私自使用李小龍的形象,索賠2.1億。
真功夫作為30年的老牌餐企,遍布全國57個城市,超過600家店,卻因商標侵權事件一夜之間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
一
“真功夫”被李小龍女兒起訴:要求索賠2.1億元
昨日,據相關媒體報道,李小龍女兒擔任法人代表的Bruce Lee Enterprises,LLC,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將連鎖餐飲巨頭廣州市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訴至上海二中院:
稱"真功夫"餐飲未獲授權私自使用李小龍的形象,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李小龍形象并索賠2.1億、賠償負責維權的開支8.8萬元,在媒體版面上連續90日澄清其與李小龍無關。
那2.1億這個數字是怎么測算的呢?
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在經過市場考察之后,參照同類巨星成龍代言費,如在2010到2014年間,格力支付給成龍代言費為每年1400萬元。
李小龍公司方面表示:名人代言費每年都在增長,真功夫2004年開始侵權,李小龍公司最后折中取值,確定了一年1400萬元為賠償依據,真功夫侵權15年,最后共計索賠2.1億。
此次,并非李小龍女兒第一次指控真功夫商標侵權,早在2010年,就有媒體報道過“真功夫”被指商標侵權,李小龍女兒奔走維權的消息。
幾年前開始,李香凝就開始陸續買回父親的影片和商標的版權,她很早就著手把這些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希望能讓"李小龍"成為全球品牌!
二
真功夫回應:
商標局嚴格審查授權,已使用15年,深表疑惑
今日,真功夫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真功夫系列商標由公司申請、國家商標局嚴格審查后授權的,已經連續使用了15年,商標是否侵權多年前也曾有多爭議。但一直沒有被判定侵權或者撤掉的行政或司法結論。時隔多年后被起訴很疑惑,正積極研究案情、準備應訴。
2004年之前,真功夫叫“168蒸品快餐店”,后更名為“雙種子”。
2004年,真功夫委托葉茂中營銷策劃機構為其進行品牌策劃,隨后開始啟用酷似李小龍的“功夫龍”形象,同時配合“真功夫”三個字,組合成了其新商標。
2016年,為滿足新時代人群需求,推動中式快餐行業邁入3.0時代,真功夫又推出了新的logo、門頭及招牌,店內裝飾及文案也有很大改動。在最新的真功夫商標、宣傳中,真功夫餐飲已然更為模糊了商標人物形象,將商標變成了一個“展示中國功夫的男性”。
(2016年改版后的真功夫logo新舊對比圖)
通過查詢中國商標網發現,近年來,真功夫餐飲陸續獲得了10余個真功夫系列注冊商標,涵蓋餐館、餐廳、飯店、化妝用具、清潔制劑、蟲害防治、日間托兒所等多種品類,多數商標注冊時間達到10年左右。
三
真功夫,到底有沒有侵權呢?
到目前為止,此次事件已經登上各大媒體頭條,熱搜榜單,也引來網友在網絡上,對于此次事件的熱烈討論。
1、“商標原形一看就是李小龍,該賠!”
很多網友表示,商標原形無疑就是李小龍的形象,侵權就應該被追究,以前是因為法律意識淡薄,時間再長也不應該逃避責任,該追究還是得追究!
“正常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圖標的第一個反應這就是李小龍,難道這還不是侵權嗎?”
“品牌意識差,捫心自問當時用這個,沒有想過借李小龍的名人效應?”
“理性說,真功夫就是侵權了!命名真功夫時選的LOGO可以說就是李小龍!從衣服顏色招牌動作還有頭型,可以說,認識李小龍的人都會認為這個LOGO就是李小龍本人!”
2、“用的是中國功夫,開口就要2億,純屬碰瓷兒!”
有部分網友則認為:
"功夫是基本動作,真功夫也沒用李小龍做宣傳,沒有指名道姓。15年以后才來追責,一開口就是2個億,有碰瓷兒的嫌疑。"
"真功夫聲明,商標為中華功夫虛擬化卡通人物不特指任何人,難不成以后黃飛鴻的后人、葉問的后人都要來要求真功夫索賠嗎。"
3、律師:“爭議點是真功夫的‘功夫龍’人物形象是否為李小龍肖像的卡通化。”
為此,職業餐飲網特約法律顧問—康達律師事務所侯其鋒律師、謝興寶律師,對此次事件做出了分析:
真功夫事件的爭議點主要是,真功夫的“功夫龍”人物形象是否為李小龍肖像的卡通化,是否侵犯李小龍肖像權。
依照法律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劇照是戲劇中某個場面或電影中某個鏡頭的照片,既包括演員本身形象的再現,也包括對演員所扮演角色的形象的再現。劇照反映角色與演員本身特征相一致,該藝術形象與演員本身形象是密不可分的,群眾也公認兩者為一體。
當劇照能清晰再現表演者面部形象特征而得以與其他表演者相區分時,就是被再現的表演者肖像,作為表演者的原肖像人就享有肖像權。
真功夫案件中,真功夫的“功夫龍”人物形象是否為李小龍肖像的卡通化,真功夫是否構成侵權?具體要看李小龍公司方面證據材料組織情況,并經法院開庭審理后認定。
四
餐飲業侵權風波頻發,餐飲老板要謹慎!
餐飲企業被告侵權事件屢見不鮮:
知名云南菜品牌云海肴被楊麗萍告上法庭,因楊麗萍方認為云海肴餐廳的店面裝潢復制了舞蹈《月光》系列作品,起訴索賠100萬;
海底撈被音樂人林海起訴侵權,最后海底撈在微博道歉并根據法院判決進行賠償;
河南“方大同胡辣湯”,經營6年,開店30余家,卻只因撞名明星“方大同”,最后被迫改名,品牌損失近300萬元!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卷入侵權風波,這也無疑給餐飲老板們敲響警鐘:在餐飲忙著營業額、翻臺率的時候,也要提升法律意識,要積極維權,不讓別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要存在僥幸心理,避免侵權。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會越來越健全,侵權成本也會越來越高,要更加嚴謹,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聯系電話